工学院简介
工学院由原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和数学与信息技术学院相关专业组建而成。学院根据立足滇中、扎根玉溪、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的办学定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新工科建设,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产教融合为抓手,培养富有家国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适应滇中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信息、电子电气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系、信息与通信工程系、电气工程系和大学计算机教研室,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信息安全、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6个本科专业,同时与玉溪工业财贸学校合作承担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3+4”中本贯通专业。学院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推动专业内涵建设。学院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获批2024-2026年云南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立项建设,2013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为学校重点专业,2016年通信工程专业被列为云南省专业服务产业试点专业,2021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被列为红塔示范专业,2022年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列为云南省一流专业。
学院建有云南省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重点实验室(省级),实验实训中心下设27个专业实验室,18个公共基础实验室,总面积6000余平方米,设备总值2000余万元。建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30余个。现有在编教职工54人,其中正高级职称9人、副高级职称13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7人,在读博士3人。学院建有云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丁治明专家工作站,拥有云南省青年人才1人,兴玉信息化产业拔尖人才1人,高层次人才6人,玉溪市中青年学科技术带头人2人,教师30余人拥有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学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积极开展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近五年团队获校级教学成果5项(其中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师参加教学竞赛获奖30余项,主持各类教学建设项目获40余项,其中教育部产学研项目10余项,多门课程获一流课程建设立项,《模拟电子技术》《数据结构》获省级一流课程。学院坚持以科研引导教师专业成长,以科研促进教学创新,以科研增强学科专业实力。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承担各类研究项目7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校企合作项目5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CSSCI、EI收录50余篇,取得专利或著作权60余项。
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政合作,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成立网络空间安全产业学院,2024年入围工信部特色化网络安全产教融合创新中心首批建设试点。建有华为网络与信息技术学院、达内-阿里云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学院、VUE国际认证中心,通过校企共建课程和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校外兼职教师20余人,较好地满足各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践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以生为本、知行合一、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致力于面向行业需要培养“品德高尚、基础扎实、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应用型人才,构建了课内课外有机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近年来,学院各专业生源充足、质量良好,平均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考上研究生50余名,在各类专业技能竞赛、创新创业大赛、文体素质竞赛等活动中获各类奖励及项目200余项,其中省级以上100余项。特别是在挑战杯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全国计算机设计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竞赛中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毕业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